文昌讀書會第101期,學習《這一次,我們又挨打了》。全景式地解讀第二次鴉片戰爭,展現19世紀中葉世界廣角鏡下的實力格局,從多方面描述中英雙方的綜合實力對比,從弱者的角度分析第二次鴉片戰爭,即我們今天學習的主題——弱者的邏輯。
持續的時間
第二次鴉片戰爭從1856年到1860年,持續了四年時間,在中國近現代戰爭史上位居第二。位居第一的是抗日戰爭,持續八年。
事情的經過
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,在1842年簽訂了《南京條約》,后來關于五口通商簽訂了《虎口條約》,根據條約英國人可以來廣州做生意,但是這件事情遭到了大清皇帝的反對,認為只有規定的十三行在廣州城外才可以和西方人做生意,堅決不讓英國人進城。
1843年,當時的兩廣總督耆英作為外交官,幾經推諉,英國駐中國公使璞鼎查同意延遲兩年進城。
在1844年,璞鼎查調走了,新來一個駐華公使戴維斯,以舟山要挾耆英,無論如何都得進廣州做生意,但是看到廣州百姓的反應之后,戴維斯無奈妥協,1846年還了舟山,暫緩進城。1847年耆英承諾1849年肯定讓英國人進城。
可是這兩年間耆英調回了北京,兩廣總督換成了徐廣縉,同時駐華公使也換成了文翰。到了1849年英國人準備進城的時候,徐廣縉不認賬,文翰就找到兩江總督上書皇帝,而皇帝更氣惱,更是不管,讓找廣東的地方官,此時英國人在進城這件事上束手無策了。
一直到1856年,此時葉名琛勝任兩廣總督,英國人終于忍不住了,借機炮轟廣州,拿下了廣州,一直到打下大沽口,又開始談判,簽訂了《天津條約》。
在換約期間,依舊是不允許進京,發生了第二次、第三次大沽口之戰,接連失去天津,北京一直到火燒圓明園。
戰爭的背后
縱觀第二次鴉片戰爭,英國人無非就是想要進來廣州做生意,擴大自己的商業版塊,而大清王朝唯一想干的事情就是解決英國人這個麻煩,即使每一步都走的很聰明,恰恰是這種無目標的反應釀成了第二次鴉片戰爭。
一個人為人處世,其實就是活個目標感。如果你有目標,全世界都是你的資源,你在走向目標的過程當中,每一步都是獲得滋養,哪怕你做錯了。如果你沒有目標感,全世界都對你構成傷害,因為你在做應激反應的過程中,永遠是在積累毒素,哪怕你做對了。